又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鸡血满满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2008
2021-4-11 22:00 原创 · 图片6


作者西冈一诚,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很差,后来在一所从没出过东大学生的无名学校度过了高中时光。在日本,如果想上大学,最低标准是偏差值不能低于50分,然而他在高三时偏差值还在35分上下徘徊。但却做出了要考东大的决定! 
 

复读了两年,作者悟出了“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不断修正自己读书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最终在东大入学模拟考试中,考出了全日本第四名的好成绩。

进入东大后,西冈一诚成了校刊《拓展》杂志的主编,由于经常接触与东大学生读书有关的事情,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些人竟然都用他曾经使用的那种方法来读书!不仅是教科书和参考书,所有书都用这种方法读!

什么方法呢?简言之,把书读“透”。也就是锻炼读解力和思考力的方法。

“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作者说的是真的吗?”

“对于这种观点,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呢?”

“接下来的章节会如何展开?”

“作者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

“自己对作者的观点有没有不同意见?”

“假如是我,会给出怎样的结论?”

东大学生不会被动地接受一本书的内容,而会主动和书“对话”或“辩论”。正因如此,他们不仅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在读完一本书后,他们还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想,罗列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而这就是“和书辩论到最后”的真正含义。

思考力和读解力在书中被细分为5种能力:

第一,读解力,也就是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的能力。

理解从读前开始,阅读前要收集线索!

在做长篇的阅读理解时,不要先看文章,而是跳过去先看下边的问题。在阅读文章前,先要检查一遍文章的题目、引文等细节之处。掌握文章之外的“线索”。读书前,认真地读一下标题、封面、腰封等细节处的文字。这样,在“已经大概了解文章想要表达什么”的前提下才开始阅读。

提前假设要读的书会是什么内容,而自己在读后想要得到怎样的提升,把阅读目标设置好。 做假设会让你的读解力飞速提升。再用自己的话把你解读到的信息写在便笺上。可采用分割法、连接法和深读法获取信息,书中的内容便可毫不费力地记到你的脑子里。

  • 做假设的操作步骤。
  • ①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在便笺上写下阅读目标。
  • ② 边看目录,边思考如何使用书中的内容实现第①步中立下的阅读目标,在阅读目标后写下具体的方法。
  • ③ 相比阅读目标,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在上一条的具体方法后面写下自己目前的水平。
  • ④ 如果实际读书时发现与假设有出入,那么每次都要修改假设。

第二,理论思考能力,也就是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能够清晰地把握书中脉络的能力。

不当读者,当记者!

用“干读书”的方法来阅读,你只是浏览了书里的所有文字、看它们在你眼前用各种方式罗列而已。 会读书的人,应该带着想要成为记者的心来阅读。你不仅是在阅读,也是在“采访”。带着记者的思维去读书,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加深。

记者式的读书要求你对书中的观点有所反应,对作者不时地提出质疑,必要时还要做笔记——就像你真的在采访作者、在听他说话一样。你要一边阅读作者的观点,一边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不要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总是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而要不停地问“咦?真的是他说的这样吗”。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一边阅读,这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采访式阅读会给你带来两大收获:看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文章的脉络更清晰。

也就是说,采访式阅读会让你从刻板的事实中读出鲜活的思想。被你读出了感情色彩的内容,仿佛标红一样,让你立刻警觉:“啊,这里是书的重点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解读出作者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心情是欢乐还是悲伤,你可以将文章的脉络理得更清楚。什么样的文章才叫“有逻辑”的文章?文章的脉络指的又是什么呢?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做支撑?有什么意义?若是经常问出这些问题,你一定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

  • 怎样才能做到边读边问。
  • ① 在阅读时,要对疑问敏感。
  • ② 如果有问题,就在书中相应的那页贴上便笺。
  • ③ 假如发现了问题的答案,立刻在书中相应的那页贴上便笺
  • ④ 重点问题要单独记下来。
  • 应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重点问题。那么,什么是重点问题呢?
  • ① 作者在开篇时就提出的问题。如果作者在开篇时没有提出问题,那么他最初提到的观点一般会是全书的核心观点。
  • ② 对应有多个答案的问题。一定要在笔记本上单独记下这样的问题,然后在每个答案出现时,都要像我们在前文提到的那样贴好便笺。
  • ③ 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

成为一名会提问的优秀读者,文章的脉络在你眼前会非常清晰。真正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就需要养成疑问的习惯。作者把它概括为求解阅读法,并强调这是东大学生经常实践的大脑训练法。

第三,归纳能力,也就是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他人观点的能力。

能概括,才叫“懂”!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读者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才叫读懂一本书!“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是有没有读懂文章的分水岭。”学会整合阅读法是“真正读懂了”的开始。跳出“感觉自己懂了”的假象,简明扼要地整理读过的信息,这正是整合阅读法的精髓所在。

文章的“首”和“尾”是读者最容易意识到“鱼骨”的两个位置。一本书就像一条鱼,为了突出最想表达的核心内容,作者一定会在“首”和“尾”处有所升华。千万不要只吃到鱼肉!“鱼骨”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

为了确定有没有完整干净地留下鱼骨,读者可以试着写摘要。写摘要就是用简短的话把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还有一招就是在阅读时不断问自己,书中的哪句话可以代表作者的核心观点。

如果上述两招你都可以做到,那么掌握整合阅读法对你来说问题不大。因为这就是整合阅读法的技巧之一——摘要阅读法。在使用摘要阅读法后,你就可以推测:“接下来的文章会讲什么呢?”如果你能推测得出,那么你就进阶到了整合阅读法的第二个技巧——推测阅读法。

作者就是通过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推测能力才在东大入学考试中顺利过关的。

  • 怎么践行摘要阅读法?
  • ① 从每一节、每一章中寻找最具概括性的句子。
  • ② 基于已找出的句子概括本章或本节的核心观点,字数在30字以内。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话再改写一遍,以求更简洁。
  • ③ 基于这些概括句,写出一本书的概括句,字数在140字以内。比如,某本书的结构是一章分为五个小节,一本书分为三章,那么读完五节做出的概括就是对一章的概括,而读完全部三章做出的概括就是对这本书的概括。
  • 怎样概括?“揪出”最具概括性的句子的技巧 
  • ① 靠近开头或结尾的句子。
  • ②“但是”“然而”之后的句子。另外,“其实”“事实上”等词语出现时,我们也应该仔细留意紧随其后的句子。
  • ③ 诸如“……其实并非如此吧”的句式。“应该是……吧”“……其实并非如此吧”之类的疑问句式,看似不够自信,却一般隐藏着作者的真实观点。
  • ④ 在书的装帧部位和正文里都出现的语句。
  • 怎样预测?通过写作者的行文特点和思路(常用套路),来预测下文的4个常用技巧:
  • ① 具体案例。
  • ② 比较。
  • ③ 追加。
  • ④ 从抽象到具体。

记住这两条:“用摘要阅读法总结读到现在的所有内容”“用4个技巧对接下来的内容做出预测”。运用这两条,你一定会成功找出一本书的“鱼骨”。 

第四,客观思考能力,也就是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

平行与交叉中提高思辨!

同时读几本书的阅读法称为“检验阅读法”。同时阅读至少两本相同领域的书,把被动接受变为冷静客观的审视,用检验阅读法培养自己从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这样,你的思辨能力以及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查词典,也算检验阅读。通过读了另一本简单的书,搞懂了这本书,这也叫“检验阅读”。

先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那么上一本早被你忘光啦。检验阅读法最适合留住长期记忆。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理论或概念,在别的文章中再次看到时,脑中残留的记忆也会被“勾出来”。此时的海马体会非常敏感:“在新信息中居然可以发现以前见过的信息,这一定很重要!”于是它就会把这部分信息自动归入长期记忆中。

接收新的信息一天后,大脑会忘掉70%。但经过复习,让大脑“多见几次”这些信息,记忆就会牢固。从新的角度复习,这样的复习效果最好。所以,在专心阅读某本书时,要同时阅读相同话题的不同书籍,这样你才会把知识记得更牢固!

要一边带着“看看别人怎么说”“这种思考方式具有普适性吗”的疑问,一边主动接收文章中的信息,这才是动脑子的阅读方法。所以,检验阅读法可以锻炼思辨能力。作者在这里很鸡血地强调:考进东大的过程,就是锻炼思辨能力的过程。

平行阅读法在“揪出”各书内容的相同或相似处时,让你更为熟练地践行检验阅读法,真正做到从多角度客观思考,拥有思辨能力!

“交叉阅读法”是寻找不同观点间的交叉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发现“两个观点究竟存在什么差异”“发生分歧的地方到底在哪儿”的技巧。

平行阅读法是找出不同点,也就是找出两本书有什么不同;而交叉阅读法是找出交叉点,也就是思考“两本书的观点从哪儿开始发生了分歧”“议论的焦点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之类的问题。

  • 如何交叉阅读?
  • ① 从多本书中,找出产生分歧的交叉点。交叉点一般出现在你意识到“这本书上就没有别的观点了吗”或“作者的论据并不充分,别的书上应该会写吧”的时刻。
  • ② 找出交叉点后,参考另一本书来验证其对错。 
  • ③ 在笔记本上写下找出的交叉点,整理出与该交叉点相关的各类意见。

一边看书,一边找出“人们产生分歧的点”“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看到的信息绝对不能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而是要想到其他书中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了这样的意识,然后马上在另一本书中寻找验证,就会提高我们的读解力,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

第五,应用能力,也就是能在具体的场合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

与书对话,注重“输出”!

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活学活用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和书对话! 

如果不知道怎么运用某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问”书!本书中介绍的读书法,都需要大家发挥能动性,需要大家在看书前就提前准备好做假设,需要大家践行采访式阅读法,需要大家动笔整理,需要大家做摘要时使用整合阅读法……这些都可以把原来听演讲的被动过程,转化为和书对话的主动过程。而书的回答,就是“输出”。

不仅要接受作者的单方面演讲并获取信息,还要想办法向作者说些什么,也就是要做到输出。这样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读解力,还能把别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本领。

不管读一部怎样的作品,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别人沟通自己的见解,这部作品就会在你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只是书,影视剧什么的都可以。如果你曾试着和朋友交流自己的感想和见解,那么不管过了多久,这部作品都会给你留下印象。如果你有非常喜欢的影视剧、小说等,那么试着写下自己的感想吧。感想就是非常好的输出!东大学生真的很喜欢输出各种感想!很多东大学生都表示,若是别人和自己对同一本书的看法相同,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跟书有关的读书会也有至少10个。

反复读一本书是无效的。只有以某种形式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你才能把看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终做到活学活用。这也是东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活学活用能力的原因。不是因为记忆力天生就好,而是因为他们深谙转化的技巧,能把输入变为输出,把信息变为知识。这种“贪欲”,会让我们的知识越积累越多。

用装帧阅读法推测书中的内容,用采访式阅读法向书提问,用摘要阅读法概括书中的内容,用平行阅读法审视作者的观点……这些都是输出。但是,最后一个输出就是感想、议论,这是需要在全书读完后才做的输出。而这一输出是你能不能记住书中内容的分水岭,也是你能不能将书中知识活用的试金石。

  • 怎样在全书读完后产生议论阅读的输出呢?有3个技巧:
  • ① 和你在做假设阶段所做的猜测“对答案”。
  • ②给你之前做的所有摘要做总摘要,然后作为感想输出。
  • ③用自己的话有逻辑地表达感想。

有了这3个技巧之后,重复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鸡血的故事到此为止。为什么西冈一诚复读两年就可以考上东大?想必您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赞21
收藏98
3年前
这么看来,读套装书也是很有好处的。
3年前
天使与猫咪 这么看来,读套装书也是很有好处的。
😄是啊!同类别的、同题材的、同作者的都有好处。
3年前
我就是那种全盘接受作者想法的人😂😂👍
3年前
albertsong 我就是那种全盘接受作者想法的人😂😂👍
哈哈!所以咱们读这书绝对有收获。
3年前
albertsong 我就是那种全盘接受作者想法的人😂😂👍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有critical thinking😂😂
3年前
由被动填鸭接受转成了有自己的判断,把高考的各路知识点搭建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感觉我最后高考前确实也是这样的状态啊。
3年前
albertsong 我就是那种全盘接受作者想法的人😂😂👍
我是那种etc~~~~~
3年前
albertsong 我就是那种全盘接受作者想法的人😂😂👍
自动抬杠型的人~~~~
3年前
天使与猫咪 这么看来,读套装书也是很有好处的。
我是看一本忘一本的人😂
3年前
天使与猫咪 这么看来,读套装书也是很有好处的。
看到做不到啊~~~
穿山甲
穿山甲
20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