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透|小学语文如何预习才能高效?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2022
2013
2021-10-29 16:01 原创 · 图片28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para的藏金阁】,可移步关注,找到藏姐不怕丢。

写在前面

预习和复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个主题是在藏姐的自学交流小组中经探讨而应运而生的。

到底怎么做预习和复习才有用?这应该是戳中了很多陪读家长的痛点。

我们都知道,自孩子进入一年级开始,老师就会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版式,要求孩子做好预习、复习工作。

但同样的步骤,为什么依然能区分出不同孩子间的学习能力层次?

这是因为,很少有家长足够重视课内教材的预习、复习,也很少有家长能洞察其背后的学习力本质。

因此,这篇文章,你会觉得很“熟悉”,但不会是一篇老调重弹的水文,其中仍然有一些藏姐个人总结的新意在里面。

请准备一杯咖啡,放心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预习话题(后续会有姊妹篇——《小学语文如何复习才能高效》,请期待更新)。

但预习的原理可以无限拔升,乃至适用于初高中、大学、独立学习及工作。

因此,看文的伙伴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对我的表述内容做适当修正,抛砖引玉,以此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语文学习 之 预习篇

小学语文,是一个学龄儿童认知发生巨大跨越的阶段。

从无知懵懂的一年级,到略知深意的六年级,在这个过程中,预习这项内容本身,会有不同的策略变化。

本文主要就是给大家深度拆解预习的步骤,我保留了最核心的六个步骤,可以手把手执行。

除了文中提到的预习内容外,大家也可以根据校内老师要求补充完整。

01 预习的步骤

在预习的步骤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基础预习强化预习

01 基础预习步骤

语文的预习内容,需要覆盖字、词、句、段、篇的全模块。

而【基础预习】着重在字、词的巩固和掌握,是小低年级预习的重点,是每一个学龄孩子都应当掌握的预习步骤。

这里简单列示【基础预习】的三个步骤内容:

01-1 画段

在预习一篇课文前,先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标画的过程中,就会对文章有了一种感性认知,会大概知道一篇文章是由多少个自然段构成。

与此同时,标注的段落序号也可以为【强化预习】步骤中的文章结构总结做指引(后续会说明)。

01-2 画圈

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圈画出。

这样能让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就下意识留意这些生字,强化生字的学习转化过程。

除此之外,还要留意生字的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区别,注意生字的写法,低年级还需要注意笔顺。

01-3 朗读

一般来说,很多教学方法中会建议“默读”课文,但我个人建议在小低年级时直接“朗读”。

通过朗读的方式,能够马上验证是否能够正确朗读文中的生字发音,并及时做纠正。

同时还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记忆文章内容,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要情况下,朗读3-5遍为佳。

多频次的朗读,是快速熟悉并熟练新文章表达细节的硬性推手,为后期的背诵直接做好铺垫。

这三个【基础预习】的步骤,无需借助任何教辅或工具。

无论是哪个年级,都应当踏踏实实地做到位,尤其是在小低年级,能够以此养成肌肉记忆般的习惯。

每当看到一篇新文章,就能非常顺滑地按照三个步骤去落实,这会对他长达多年的语文学习受益良多。

02 强化预习步骤

从中高年级开始,就不仅仅是字、词的掌握了,还需要加深文章中句、段、篇的理解和掌握。

当孩子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了后,就可以做【强化预习】步骤了。

在这里,强烈建议孩子手边能够配上一套教辅工具书。

目前我在用的是口碑教辅《5·3天天练》。

5·3系列的教辅丛书包含了各个科目,我也买过其他学科,但目前认为最有用的还是语文。

所以,如果身边没有教辅配套的,只入语文学科即可。

当然,其他教辅也可用,藏姐暂没有做测评。

选书的原则很简单,配套的教辅中最好要有同步的课堂笔记。

在这个基础上,你就能帮助孩子或者让孩子独立进入【强化预习】阶段。

以下【强化预习】的三个步骤,我将以我家目前正在学的三年级上课文第12篇《总也倒不了的小屋》为例。

附图为《5·3天天练》的《课堂笔记》小册子中对应课文的知识内容截图。

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内容编排简约又不简单,完整地包括了【基础预习】模块和【强化预习】模块。

接下来具体拆解【强化预习】需要做些什么。

02-1  精读重点句

精读重点句就是读透一篇文章的桥梁。

一般一篇文章中一定有一些提纲挈领或者深刻寓意的句子。

这些句子单纯靠孩子的理解是很难发现和理解透彻的,所以,借助教辅进一步精读很有必要。

比如《课堂笔记》小册子中,每篇文章都有专项的摘录,内容适中,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孩子学习不会有压力。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

要在课文中划出对应的重点句,并把相应的批注解析理解性地誊抄在课文重点句旁边。

图示为记录在书本上的笔记:

一般我都会要求用铅笔记录,而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会用蓝笔记录,以此作区分。

在这里提醒一下:

做任何学习,都要用理解性的方式去落实笔头工作。

 

哪怕只是抄写一句完整的句子,也要避免看一字抄一字的情况出现,而是让孩子读顺了一句话或半句话后,一口气埋头抄写(中途不抬头)。

这也是一种强化吸收的小策略。

在孩子刚学会做精读重点句时,可以依赖教辅的思路。

但慢慢地,需要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文中的关键字(文字下用三角形标注)或关键句(画线方式)。

有感悟或有疑问的都可以略写一二,带着问题去思考,正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

比如多问问自己:

这个句子或段落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除了思考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些重点句来寻找文章的写作特点、运用的修辞手法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配方很熟悉。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初高中阅读理解中,经常出现的考验思考能力的阅读理解题。

如果不在小低年级就注重探索思考习惯的培养,到了初高中,一上来做题就要求“表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就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毫无乐趣可言。

我们现在做的,无非是把阅读意图前置了。在最开始学习语文时,就培养这种思维方法。

02-2  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在《5·3天天练》的《课堂笔记》小册子中,理清脉络就是【课文结构】的模块梳理。

这块内容非常重要,梳理的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它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有了这个大框架,就能为后续复习做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如果文章需要复述,就根据【课文结构】来诉说;

如果文章值得背诵,就把【课文结构】复刻在脑中。

这个内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为自己的写作表达所服务的。

我们很多的写作策略上,都喜欢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文章结构和具体情节填肉。

倒推过来分析,语文书里的课文就是一篇绝佳的范文!

它的课文结构经典耐读,文字优美生动。

我听到很多人说背诵课文没有意义,其实本质就在于这道“菜”你想采用“几吃”的方法。

如果背诵课文只服务于基础知识,确实干瘪耗时;

但如果背诵课文还学会了内化行文结构,学会修辞方法,那一定是一笔绝佳的“买卖”。

就像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样,它的结构就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来以此推进情节的发展,从而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同步将笔记记录在课文中的空白处,并点出中心主旨(忽略娃的丑字):

学了课文结构,那如何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写作呢?

我在陪孩子预习课文时也同样发散了这个问题,他当场口述了个例子:

段落一:放学回家,我很饿。——妈妈开始烧饭。

段落二:我和妈妈说,妈妈我很饿,快饿“晕”了!——妈妈没烧好。

段落三:我再次和妈妈说,妈妈我太饿了,快饿“死”了!——妈妈说快烧好了。

段落四:我实在太饿了,我已经没力气讲话了!“奄奄一息”……——妈妈终于端上了菜。

 

主题:等待吃饭的艰难过程

例子很浅显,很不值得推敲,但我们亲子之间就此交流也仅仅花费了一两分钟。

这也是发生在前一晚的真实对话。

然而,我却能从这个案例中反馈得到一个信号:他已经对行文结构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运用,这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

在课文的末尾,我也会要求记录文章的写法思路,不仅学了课文,也学会仿写课文的思路:


02-3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的内容取决于孩子课后的时间充裕度,有则更好,不,是非常好!

在新课标中,有一块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比如有些课文出自大家之手,预习时就可以百度网络或者运用手边书的方式,拓展作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做深度理解。

一些经典文章因为篇幅原因,只做了节选,那学有余力的孩子就完全可以去阅读整篇文章。

除此之外,《5·3天天练》的《课堂笔记》小册子中还附带了一些配套课文主题的经典名言警句。

对于这块知识的运用,有这样一个方法值得分享:

首先,诵读。

句子直接通过诵读的方式背诵下来,简单粗暴。

其次,摘抄。

摘抄的方式不一定照抄在当篇课文中,可以摘抄到可粘贴的便利贴中。

我们可以先粘贴在课文中,待课堂学习完成后,再把便利贴“转移”到对应的好词好句笔记本里,甚至是墙上。

藏姐个人不喜欢无效的无脑摘抄。如果决定摘抄,目的就为了转化知识。

那么如何转化知识,则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大家挑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即可。

再次,拓展。

比如范仲淹的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娃在学习这块内容时,主动提问这诗来源于哪儿,我顺带给他科普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人教版高中的必修内容,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我记得我们学习时是要全文背诵的。


了解我之前发布的小古文文章内容的朋友会知道,如果已经介入了孩子的小古文学习,且有一定学习水平。那么,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岳阳楼记》。

我一直觉得语文的知识是最为浩渺无边的,可深可浅。

我们应当抓住生活中每一次合适的交流机会做适当拓展。

或许,关于某块知识的拓展话题是这辈子中唯一的一次,也有可能是孩子兴趣培养的敲门砖。

在这种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切记按部就班、自设边界

有些知识是你自认为以后才会学到,所以不必学;

或者有些知识是你自认为对你“没用”,所以不必学;

家长的这些种种认知都会成为孩子通识教育的拦路虎。

没有什么知识是完全“无用”的,只有知识有效吸收的多少。

我们大可开放心态,尽情采撷。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会发现,其实预习能做的工作真的很多。

对于小学生来说,本应当把预习作为家庭作业中耗时比重比较大的一个板块。

如果你家孩子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预习,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至于为什么需要大家如此重视和强化预习这件事,就涉及到下面分享的关于为何要“超前”学习的问题。

能坚持看文看到这儿的朋友,恭喜你,接下去的内容你不会在其他文章中看见类似逻辑。

藏姐会用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

为什么要按照以上的方式做预习?

为什么预习会那么重要!

二、为何要“超前”学习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从小低年级开始,老师就会要求学生培养预习习惯。

老师们会从一开始慢慢在课内渗透预习思维,到中年级逐步放手在课前进行独立预习。

重视预习不是仅仅让你“提前知道“你要学习什么,而是“超前学习”掉什么。

超前学习的目的在于你要将它变成自己的优势和擅长,以此成为你精通的事。

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你的目标就是学得会语文喜欢上语文并精通语文

但是,优秀这件事,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对普通学生而言绝对的“优秀”标准。

因为,你的优秀水平是相对于你的相关群体水平而言的

比如孩子的语文成绩能够在班上名列前茅,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优秀”。

当他一旦跨越了这个水平层级,提升到一个群体能力更好的学校中去,那他需要为了成为群体中的“优秀”,而再次去付出额外的努力。

所以,我们通过有效预习的方式,达到“超前学习”的目标,最终成为群体中的“优秀”。

而结合预习和复习的步骤,我们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闭环。

在这里,藏姐重点给大家分享预习是怎么在知识学习路径中发挥作用的。

01  完整的学习路径

当你开始学习一些你完全不熟悉的内容时,你知道这些知识是需要学习,但你还完全不会。在这里,我们把完全不会的区域称为a区,并把知识碎片都放入了a区中。

渐渐地,你开始去预习这些你完全不熟悉的知识,依靠课堂消化和课后练习,你会慢慢熟练其中的一些知识点。

于是,一些知识碎片就会被转移到【会但费力】区域,我们用b区来表示。

随着进一步的反复练习和背诵,以及密集型复习,你会不断熟练这些知识点。

你不会的知识碎片会越来越少,你会的知识碎片会越来越多。于是,它们被慢慢转移到了c区【精通并内化】。

每一个普通学生,都会经历了这个“预习--学习--复习”的流程,并根据个人能力将知识碎片从a区转移到b区,最后转化到c区。

在图示中可以很形象地看明白知识碎片的转移路径。

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关键就在于知识转化的效率问题。

02 添加“优秀因子”

在完整的学习路径基础上,如果你想要变得“优秀”,就需要重新去校正这个学习路径。

对于一个想要变得优秀的学生而言,他是不会让a区完全空置下来的。

他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值得学习的碎片,然后不断添加到a区。

它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碎片plus、知识碎片max……

藏姐姑且称这些额外的知识叫作“优秀因子”,在图示中用【知识碎片 】的方式来体现。

当你在新学一些知识碎片时,如果具备天然的驱动力乐意去学习额外的知识,那就是自带“优秀因子”,恭喜你,盲盒中奖。

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具备惰性,那就需要额外的操作步骤去人为地干预,把“优秀因子”塞入到学习路径中。

这个动作就是上文提及的【强化预习】步骤中的【知识拓展】内容。

现在再回顾一下,是不是觉得【知识拓展】不是那么可有可无了?

03 优秀的学习路径

但是,仅仅加入“优秀因子”是不足以让你在相关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那怎么做才能真正变得“优秀”呢?

下面这张图非常简单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优秀的学习路径,就是相比普通人懂得一些“捷径”,让完全不会的a区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直接进入c区

这个“捷径”是需要经过刻意练习的。刻意练习并不是努力的练习,也不是花很多时间去练习。

刻意练习我提到过太多次了,就是那种目标明确、形式清晰而且行之有效的刻意练习,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种正确的刻意练习,是你能够有意识地从“不能做”直接过渡到“精通”的最佳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如果落实到语文学习中,预习的两大类预习步骤就是刻意练习的捷径法门所在。

【基础预习步骤】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词、句是语文大厦的基石,内容碎片,但极其重要。在a区就应当尽其所能将其精通并内化,直接转移到c区中,这是小低年级家长应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

【强化预习步骤】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其实说来说去都是老道理。

【强化预习】步骤中的三步,其实就是课堂内老师准备的教学板书!

你已经通过自学的方式,自己给自己上了一遍课而已!

贴一张之前发文的老图,这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金字塔:

当一个普通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路径,只能跟随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当堂消化这些知识,也就意味着他只是“”。

但想要当场提出更多新颖的想法来回应老师的问题,往往很“费力”,因此这种学习状态只能划拨在b区。

如果在预习阶段就完成了【强化预习步骤】呢?

他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上了回课,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脑中有条理地预演了课堂中老师将会讲到的大部分知识点。

那么,在课堂上孩子只是在“复习”而已!

他将划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老师的发散性提问。

与此同时,在预习时已经做好的精读重点知识笔记,可以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就自信地举手。

慢慢地,哪怕是平常成绩平平的孩子,也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也能喜欢上语文。

一旦喜欢,就有更多的驱动力提前深度预习,进一步提前内化知识,以期获得更好的课堂表现、得到更好的认可,从而真正精通语文这门科学。

这就是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可标化的预习步骤,让a区知识直接转化为c区知识成为了可能,也让“学得会语文、喜欢上语文、并精通语文”的目标得以实现。

当然,在【精通和内化】的c区里,除了预习本身带给我们极佳的学习体验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复习来强化c区的知识转化。

在这里,复习可得一半的军功章。

在复习中,需要涉及到知识地图的构建。具体的内容,我会在复习一文中继续按照这个学习路径图进一步说明。

写在最后

任何好方法想要变得高效,除了方法本身,还需要考虑时间成本

经过我们的实操,在【基础预习】步骤,约耗时10分钟,在【强化预习】步骤,加上可伸缩性的知识拓展,约耗时15-20分钟。

整个预习进度可以把控在半小时左右。

相比于用三五分钟“应付”完成校内的预习作业,这么做固然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所获得的效能一定可以从后期的学习效果上体现出来。

整体而言,反而是节省时间的。

创建刻意练习的学习路径,可以应用在任何学科上, 只是尤其适合语文学习。

因为语文有很多知识是记忆类知识,为了吻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通过这个方式,人为地创设一些加深记忆内化的预习场景,就能比别人多走一步。

这种“超前一步”的学习,不是整个模块知识的超前学习,和我们大部分人抵触的“超前”和“内卷”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伙伴为了让孩子在学期中有稳定的表现,会提前一个学期在假期中,把下一个学期的所有课文都背了个遍。

但这些记忆性的知识,一旦超过一个月,就会遗忘衰减至20%以下,从时间成本和效果上来说,反而不够好。

而通过【强化预习】的方式,我们只需同步紧跟学习进度,只是在预习时多了小半小时,就能在课程的认知上超过其他不曾好好预习的人一大截。

还能通过当堂吸收的方式及时转化内容,那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是这篇文章提供的”超前学习“思路的精髓。


赞83
收藏701
3年前
谢谢分享👍🏻👍🏻👍🏻👍🏻👍🏻
3年前
收藏了,谢谢分享
3年前
谢谢分享,收藏了!
3年前
谢谢分享,学习了😊
3年前
感觉不错👍就靠实践了。
3年前
总结的真好,收藏,实践一下
3年前
太好了。就是我想要的。带着孩子做起来!
2年前
牛,什么是底层逻辑?这就是底层逻辑。知易行难,实践起来。
2年前
真好,感谢分享!学习了
2年前
语文真的太重在平时和积累了,其实挺难的
更多

推荐阅读

5岁
8岁
日志
6岁
12岁
日志
11岁
日志
para的藏金阁
para的藏金阁
2022
2013
作者热门日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