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小学到初中,从精读到精练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2009
2021-7-7 22:43 原创

本文是李博士于2021年7月5日在群里讲座的整理稿。

文章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一切以您为准。

大家好,很久不在微信群和大家聊天了。前几天在初中群里面和大家聊了聊初中语文怎么安排规划,今天很开心来到微信群,和大家聊一聊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怎么去安排一个语文的长线学习路线。

语文这个学科很有趣,当你以很功利的心态去做题、做卷子、去分析考试套路的时候,你很可能就失去它了。反之,当你以欣赏的姿态去感受它,不过多地思考分数,它反而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我想,这大概就是每次采访各省的语文状元的时候,总是听到千篇一律的回答,“我从小喜欢阅读,我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我的老师指导我们读了很多书”这类的话。

一个个例子使我们足以相信,阅读是学好语文最快乐最稳妥的路径,但是现实似乎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读书也够多了,怎么语文还是差些火候,甚至有的孩子读了很多书,还是不能够从“阅读”过渡到“理解”?该丢的份一个都没少丢?是不是读书不行?是不是非要走到刷题的路线上去?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您个人的问题,大概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问题不能回避,我们得解决。我虽然是学习文科的,但是我这个人比较信任数据,又喜欢看看国家大政策,以我们还是从数据和政策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咱们家长该考虑的事。咱们不把握大方向,谁替他们把握呢?咱们不按大方向走,怎么能在960万平方公里上和别人竞争呢,对吧。

先看政策,教育部的政策咱们不列全文,太官方的文件自己去查就可以,大家只需要盯住两点:

第一,语文教材部编版的推广,表明语文已经成为一个重点考察对象,由教育部直接负责把握标准和方向;

第二,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本,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阅读理解这一部分都越来越灵活化。这类题并不难,如果阅读量比较大,有效阅读能力强,能够迅速抓到文章的核心信息,能够对人物和重要情节有正确认知,就可以得到绝大部分甚至所有分数。

这两个政策如果我们没读明白,还只是单一的(请注意我说的是“单一”)刷题、做练习,去提升语文成绩,那小学低年级还有一定效果,到了高年级,再到上了初高中,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转变为提取后的理解能力的时候,“单一”地做卷子和练习册提升的分数,和坚持阅读的孩子很快就拉开差距,比较明显的差距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阅读量少的孩子,无论怎么背模板、套路,都会感觉成绩很难越过中考105、高考120的坎儿,难以踩到命题人的“坑点”,也难以打动作文的阅卷老师。

这个原因在哪里?

在所有的命题都是围绕教育部整本书阅读的趋势去设计和变形的。

我们每年都关心中考、高考各个学科的变化,特别是语数外三科,很多机构也第一时间解读中考、高考政策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有没有呢,肯定是有——主要是命题呈现方式有很多细微变化。但是考察方向呢,其实一直都很明确啊,就是阅读量在逐渐增大——这个核心点其实没有变,因为教育部的政策没变。所以大家看,中考、高考语文卷子阅读量越来越大,卷面文字已经破万,单篇阅读理解也越来越长,作文给的素材也越来越“经典化”,基本都是热点新闻报道或者经典名著中的原文、名家原话。诸多现象都让我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得坚定一个方向,想要“语文为王”,首先做到“阅读为王”。
 

但是阅读这个事,说起来简单,不就是拿着书看么。很多青少年名著,一会儿就看完了,还挺有意思。一天一本书是很多已经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们的常态。

可是阅读这个事真没那么简单。

我用吃饭举个例子,我这吃货本性又暴露了对吧。不好意思。我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说我为啥用吃饭举例子啊,“吃饭是物质食粮”,“读书是精神食粮”,两者有相似之处。咱们吃饭,瞎吃一通和科学饮食一样不?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有一样不?饮食单调和荤素搭配一样不?给大家一个选择,您如果给孩子安排饮食,您选哪个?语文学习也一样,为了提分从小刷题,这就和瞎吃一通一样,看起来啥都吃了,但是身体是坏掉了。我们可以找到让孩子快乐学习语文的方法,就不要用暴力刷题的方式去压榨孩子的童年,国家倡导整本书阅读,就有一万种方法去考察,咱们语文考试已经越考越灵活。刷题的重点是为了见识题型、掌握考点,不是为了培养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整本书精读是享学乐一直提倡的一个理念,也是符合教育部语文改革方向的理念。细心的的宝妈宝爸们知道,现在,从一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就有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其实就是“阅读方法 逻辑分析 情感体验 阅读速度”这些综合能力的简单说法。这四种能力都是语文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所有考题,其实就是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的。

1阅读方法

有没有注意到,阅读理解题从小学开始,就不停地考察孩子们“阅读原文,下面选项表述正确的是、你觉得xxx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xxx,你会怎么做”......

这类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迅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分的清楚一段文字重点是想表达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里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是什么——这就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很多孩子在读书的时候都不去主动分辨主要次要信息,对人物心理、情感、性格更是一晃而过,出于娱乐,他们更在意情节的发展进度。如果一本书看完,没法说出主要人物,没有印象深刻的情节,没有让孩子叹一口气的情感体验,那这样的读书可能是“追剧式”阅读。主要矛盾都没抓住,在“淘汰式”考试中,也就是咱们说的中考高考中,可能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2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其实是语文和数学甚至很多学科的共有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能力。大家回想一下,越往高年级学,是不是形象化地题目越来越少,你看高考,议论文、文言文,作文哪个不是横跨东西,纵横捭阖,动辄就需要一个朝代或者几十年的历史背景做陪衬才能回答的。

这种抽象能力就是逻辑分析。孩子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合理的阅读方法,不能抓住重点,那跑题或者“浅谈”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体育之效,是毛泽东的一段论述,这肯定得跳出体育说自我的人生路线,或者国家的发展路线,无论自我还是国家,都需要考生有足够的抽象规划和历史脉络把握。如果没有读过很多书,把这个作文写成职业生涯规划,那就只能抱歉了。人生不是职业,人生是“事业 生活”,是自律的问题。如果生硬地就谈中国的现在,没有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程走过的坎坷,那抱歉,这可能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恰好是进了命题人大坑。所以为啥咱们一直说整本书阅读,一本书细读下来,就是读了一个人的成长历史。我在《草房子》里主要就围绕秃鹤、桑桑、纸月、杜小康几个人讲,但是每个人物都在成长,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个人的成长,这就是让孩子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看问题,这就是儿童时代的抽象,通过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世界去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3情感体验

情感是很难捉摸的,但是文学作品的情感是有规律的,人物的行为、语言,总有目的,这个目的是作家分配给人物的。从考试的角度讲,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文学作品。考试所选的素材,也都是健康、积极的文字。但是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多考生正在或者已经失去“正视”文学作品的能力,听惯了“戏说、趣味、潮味”解读,已经不习惯“规规矩矩”去看待一部文学作品。作品里的喜怒哀乐,他们都愿意用“乐”字去解读。有“乐”就看,没“乐”就跳过,这就是情感的缺失。

整本书精读,我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的悲欢,人类的悲欢各有不同,但是文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通过精致的语言设置,让“人类的情感达到相通”,所以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共情能力。所以为什么中考、高考要考文言文?大家真的觉得那些实词、虚词会越来越重要么?你看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对虚词的考察量几乎为0,文言文考察充斥的是古人的情感和信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家国情怀,是舍生忘死......如果不了解情感,不分析观念,今年的文言文也是惨败的。

所以我们精读,是提升情感体验力的最好方式。现在有个流行的词,叫“情商”。情商不是给妈妈洗个脚,给奶奶捶个背就提高的,你得能够体会不同身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人,他们的悲喜。

4阅读速度

这个问题好多家长误会,认为速度就是用时间计算的。速度不是单向度的,他是和质量构成一个坐标的。翻书和看书区别太大了。阅读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字数。请注意,“字数”背后的引申义是信息量,即抓住主要信息、理清主要线索、提炼主要观点的信息量,如果这些都没捕捉到,那所谓的阅读速度,大概只能是“翻页速度”。

我说了这些,大概很多宝妈宝爸都能更好地体会为何教育部在语文教育中强调“整本书”阅读,更强调大量阅读。我认为两者是这样的关系——用“整本书阅读”所练就的方法去带动大量阅读。也就是说,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上述四种能力,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没有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做基础,“浅阅读”会始终伴随孩子的读书过程,“读得多,想得少”状态很难得到改善。

5精读原则

我和我的小伙伴蒋老师做精读有几个原则:

1. 低年级适当锻炼学生根据原文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一直到工作都需要,叫“有理有据”,“不猜想不夸大”,这是外交部的金标准,这种金标准从小学低年级阅读理解里就有考察,这是国家需要的标准,你去翻翻1-3年级孩子的阅读理解,我看过,大体都从原文中有现成的话可以作为答案。所以在我的《窗边的小豆豆》和蒋老师的《山居岁月》里都有这方面的题型要求。到了《草房子》,这种考察就略少,我直接给了大家重点字词的读音,反而是增加了个别词语在不同情境中如何去理解的题型。

2. 高年级增加的是表达手法、表达效果、人物性格、心理、甚至情节推断、补充、对比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直指中高考丢分点的,素质和得分从来不矛盾,在精读课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3. 选择书籍不论国内外,都要语言凝练、优美。不是说出畅销的书语言就凝练的,我在这里不多说,容易误会,大家大概自己有基本分辨力,某些动物体、日集体、查理体,巴拉巴拉,好,不说了。作为精读书目,如果语言不够凝练、优美,首先就可以pass掉了。

4. 篇幅不宜过长。四大名著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整本书精读,也没必要,我曾经在研究生阶段做过一个不成熟的行为,精读《追忆逝水年华》,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200多万字,后来做到80多页就放弃了,一次和导师吃饭说起来,导师笑到岔气,那会儿老师啥也没说,现在我自己啥都明白了,老人家大概觉得这么大岁数了,还有可爱(you zhi)的一面吧。超过20万字的作品,精读起来是需要很多很多时间的,这一点,作为学生就很难克服。

5. 书里必须有特别精彩的段落,让人“惊艳到忍不住读出来”。所以在精读材料中大家都能看到“经典朗读”的部分,这其实就是很好的朗读材料。一般我要求读3遍,因为我觉得孩子读3遍就会累了,其实把这些段落选出来,读3遍是远远不够的,完全可以后期在重新读几遍。

再到中级精读,就更加侧重于历史和个人命运的结合了。孩子们需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放到一起考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级精读的第一本选择的《骆驼祥子》。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骆驼祥子》又是以中国最苦难的一段岁月为背景的作品,这对孩子们的理解力、情感体验力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比较适合6-9年级的孩子学习。

精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小学阶段,一年2-4本精读,这是最好的节奏,少于2本,效果不好,多余4本,恐怕就不叫精读了。每本书都做精读,那是专业人士做的事(事实上专业人士也做不到,主要是因为没必要),作为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读书方法,并把方法运用到平时读书中去,每年2-4本书,在高中之前坚持做,孩子收获的是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主要信息的能力,是结合人物和事件等所有线索去整体思考的能力,不偏激不片面,这就是思维在形成了。

为什么我强调小学阶段,特别是2-5年级要坚持阅读,因为到了初中,除了暑假,基本没时间去做整本书阅读,而这个时候的阅读理解也好,历史学习也好,都特别强调脉络的连续性的时候。脉络式阅读习惯和思维没建立起来,大概只剩下刷题一条路走到黑了吧。这就是有远见和视野的家长和急功近利的家长,带给孩子不同的发展道路吧。

我所以说初中的孩子,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其实很简单,我在初中群讲过,初中的路线比小学学习要简单,课外自由阅读(估计时间也很少),课内做题。

初中生要识别题型,这个我再三强调,6年级开始,就可以做这个工作,先弄清楚各种题的套路,先让老师告诉孩子问题出在哪里,刷题见效慢的通常都是在同样几块石头上摔倒。这个识别题型的工作6年级开始,越早完成,后期做题见效越快,这不是磨刀,这是工具。识别题型,了解思路,再做题,这就是有工具和徒手的区别。

识别题型是一个扫盲的过程,不求做题很多,只求精准识别,然后确立解题思路。在这之后,可以快速进入提升阶段,通过分类做题,把学到的知识强化,经过了这两个阶段,再进入大量的真题。

各位亲爱的群友,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个人时间,看完如此冗长的一段文字。

谢谢大家。


收录到专题
如何攻克语文阅读理解
11篇精华攻略 · 22.4万人学习
查看专题
赞80
收藏611
3年前
有收获,-谢谢分享
3年前
谢谢分享~
3年前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一下🙏
3年前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3年前
谢谢分享👍🏻👍🏻👍🏻👍🏻
3年前
谢谢分享
3年前
真好,感谢分享!学习了
3年前
真好,谢谢分享
3年前
好好学习一下精读,学习
3年前
谢谢分享,学习了😊
更多

推荐阅读

6岁
日志
16岁
日志
14岁
日志
6岁
日志
酥酥猫爱学习
酥酥猫爱学习
2009
作者热门日志
小学语文学习路线规划(一)  赞841 · 收藏6336 · 评论73
谈谈阅读模式及精读书目选择(小学篇)  赞354 · 收藏2893 · 评论39
9岁女娃的2018年阅读总结/阅读记录  赞331 · 收藏2767 · 评论84
语文学习的真正重点——语感和思维  赞302 · 收藏2180 · 评论71
初中学习的建议(一)  赞186 · 收藏1584 · 评论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