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美教育—— 一个学生/教师/母亲的思考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2017
2017-8-11 19:58 转载 · 图片11


很多家长会问:到底在国内读国际高中好呢?还是到美国去读高中?还有什么时候留学?在美国上学到底好不好?其实这些问题回归到一点就是: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评价一个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陈述个人主观观点;多了解它到底是什么——这是在呈现陈述事实。今天我也不给大家准确的一个答案,好或者是不好。我只是给大家陈述一个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实。大家可以通过自身在中国求学这么多年的真实经历来对比。

基于我20多年教师的身份,我的唯一个特长就是学生多,现在的确可以大言不惭地用上“桃李满天下”这个词了。

为了反映客观真真实的美国学校教育,我调查了现在在美求学的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多类人群,年龄从15岁到30岁不等。

今天谈的感受也不只是我个人的,更多的是众弟子们的真实感受。我做的工作就是细致地归纳诸多调查问卷后,给大家做个总结。从如下六个方面展开:教学评价过程化 、课程设计丰富化、教学内容思维化 、创设环境趣味化、常规管理个性化、师生之间关系化。

01

教学评价过程化

一个来自美国高中的十年级的学生给了我这样一个回复:他说,在美国计算成绩实际上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分数、还有考试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同时,在美国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还是要利用周末做义工,寒暑假的时候还要到实验室、医院等做志愿者,现在就在教堂做志愿者呢。

美国的分数等级和我们的不是特别一样,请看由此等第分数对照的数值分数,在美国高中93分以上才可以得到a,我们国内是85分以上就可以得到a。美国的考试其实经常是开卷的。比如说:开学初的经济学考试,一周内交卷就可以。而中国的考试呢咱们大家都知道,单人单桌,如临大敌之感。咱们的考试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的不足查缺补漏,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其次,就是我们还可以找老师去刷新分数,申请重考,或者是申请多做作业。还有一个特别不同的:如果你觉得老师给你的分数不是特别令你满意的话,你可以和老师争辩,把你的理由说得特别清楚之后,能获得老师对你的二次评价。

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们自己亲身的一个体验。就以我自己的女儿为例吧,她现在学习建筑设计,她无论对于画画,还是做一个建筑模型也好,都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但是老师不认可的情况下,她就可以去和老师争辩,她给我讲了个例子:老师给她b的时候,她觉得他她很有创意、有主观想法,然后就和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一次一次的陈述出来。最后,我不知道是她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能够上了一个档次,但是她持续着找老师,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执着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意识肯定会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这样最后她的成绩就变成了a。

02

课程设计丰富化

请看上图,按照括号以前的来说,美国高中课程无非就这五六种,但是括号里边的课是特别丰富的。那么学生怎么选课呢?他完全可以根据他自己的爱好。到社会科学里边去选我喜欢的心理学,或者到科学里面选一个我所喜欢的化学,然后再去选一个代数啊!选一个西班牙语啊!选一个音乐,那么这样的话,他和我们国内的这种必修课的体质是不一样的,他完全的都是自我根据兴趣来选择课程。

这里我们要所说的就是:为什么咱们这些家长或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困惑:以前您认识的一个小孩儿在学校里学习不怎么样,为什么他去了美国之后感觉学习都挺好的呀?或者是有了自信呢?其实就源于他课程的这种丰富性,让孩子多了很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样他在自我选定课程的情况下,再去学,那比他被动的去学就多了很多的能动性,这个我觉得大家应该是能理解的。

那么美国的这种选课实际上是从小学四年级就陆陆续续全部都开始。我去上美国幼儿园参观的时候,我也发现就连幼儿园的小孩儿在和老师统一学完了一首儿歌之后,在选择自己去玩儿的那个区域的时候,都是自愿选择的,我没有看到老师说你去这儿,或者你去那儿。那么他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他的主动参与意识就会特别强。那么后期的学习效果,大家也可想而知了。这个就是他课程的一个特色吧!

我们国内应该是现有十三到十九门课程的情况下。数语外物理化学政治必修的,并且为了中高考所以不得不,所以也没有可逃避的余地,更无从谈起自主选择。

我这里再给大家陈述一个调查问卷,上面的那个宏斌,实际上是美国高中的一个老师,下面是个学生,大家可以看一看他们对体育的这种重视。“强健精神,野蛮体魄”应该是古罗马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古希腊教育当中最原始倡导学校教育所应该有的一种理念。美国对于孩子的这种体育锻炼是特别特别重视的。所以上午还有的家长问:我们的小孩儿是不是适合到美国去上学呀?等等这些问题。那么我首先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就是:孩子到美国之后是必须要参加体育锻炼的,并且有这种耐久性才可以。

03

教学内容思维化

第三个方面我要讲的就是:教学整个内容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我这儿有一个今年刚刚去到那儿读本科的学生,他给出我的一个调查结果,他说,我认为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中或者是别人讨论辩论的就是自己的观点。我感觉这个差异应该最明显的,在理科课程的学习中,毕竟理科课程有公认的标准答案。但是我还没有在这里上过美国的理科课程,我还是用文科来举例。

这个小孩儿是学平面设计的。 她说文学和历史的作业都是论文,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这篇论文的深度。说句没有什么新意的话就是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那么这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全部。从要提出一个有正确性的观点到搜集若干个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需要收集、提取、分析、并将它们整理成可以论证自己观点的证据。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你就会形成更多挑战性的观点,从而更加深入的去思考。你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以上这段话是一个文科学生写给我的,那么大家现在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一下,我们身边的一种真实教育,我只是说过分勤奋的家长或者是过分勤奋的老师,会把孩子收集提取分析,并整理资料的能力全部都给剥夺掉了,那么我们家长把前期的工作做完了之后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整理好的材料直接给孩子看,同时你也把你自己整理好的这种观点直接去灌输给孩子,那么很显然他自己思维深度和广度这种训练就被你这种情况给剥夺了。

再有一个我自己切身的一个感受,比如说:我是上心理学,课上有很多很多提问题的机会,那么老师也会在问题提出来之后让我们马上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就开始在全班来发表自己这种讨论的结果。我每次都是要直个小脖儿等着老师最后给什么样的点评,最后评价一下谁对谁错呀?但是我每次等来的都是一场空虚,或者是无奈。老师每次只注重问题的抛出和我们的探索过程,根本不去做定性的评价。

我现在给大家看看一个学生给我发过来的作业。实际上老师只是改改语法,那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呀?你的思维是否严谨呢,他都不会去过多的批评你。表扬你,他在看作业的过程当中,会给自己下一次教学设计目标。觉得如果这个讨论能够达到思维训练那他下次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一次没有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那他下一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还有这张试卷大家可以看到你上有几次修改成绩,这种我之前所说的。你考完试如果对老师给的分数不认可的话,你可以去找老师再去修改你的成绩。或者你的这次考试就是这些内容了,你又想获得高分数,那你说老师我就想把这个问题弄的很清楚。我再多做一些这方面的作业行不行?老师会给你这个机会,然后通过你做作业再把你的分数提上去。

我和我的老师、还有美国高中的老师都讨论过这样培养学生的根本意义。实际上,这正是美国学者贾丝尼.萨博所提出的聪明孩子和智慧学生的区别。我把这个总结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那么什么是智慧的学生?什么是聪明的学生?

我觉得这张图片会引发大家长久地思考。因为这个群里边的老师也特别多,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上等等,其实包括对我自己孩子的培养,这都是值得我们长久思考的。

04

创设环境趣味化

美国的学校特别注重创设环境的趣味性。趣味这个词好像不太准确,所以我又写了一个,要么就是环境比较温馨呢,或者是比较艺术化,凭自己的感受了。下面附的这个英文呢,正好是那个美国老师给我发过来的,他说他们这周正好在搞什么活动,比如说周三是睡衣日;周四呢,高年级学生扮演七十年代的人,然后新生来扮演八十年代的人;星期五是什么化妆日,星期一是迪斯尼超人日,然后星期二是美国日,星期三呢,什么班级颜色日。


有的家长他会问我说,那你说小孩儿上美国上学到底累不累呀?那我也准确的告诉你,通过这一张图片我可以准确的说,其实美国的学校生活既累又不累,他不累就是生活是以玩为主,就是折腾大家以不同的形式来玩。看那个老师还穿个大格裤子就上班去了。像万圣节什么之类的,就会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的逼真,走在街上,真有白天撞见鬼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我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五年前去上高一。8月15号过十五岁生日,8月17号启程去美国,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一样,都担心孩子出去能不能适应环境啊,落上学习啊等等,都是我们家长的困惑。但是到了那儿之后呢,你每次找着视频都说忙着呢,没时间啊!我现在在美国认识的一些高中生本科生包括硕士博士生。都一个特点:那真是此地乐不思蜀。现在你可以了解,那里有那么多玩的东西早让他突然间把思乡的那种情绪抛到九霄云外了。

05

常规管理个性化

我给大家展示这张照片,你就会看到那个男同学那头发梳成那样,在国内我估计找好几遍家长了。

针对常规管理的这种个性化,我还问了一个现在在那边儿读十一年级的学生,她给我的调查问卷是这样的:他说,中国学生从来都穿校服,于是缺乏了对穿着美的审美意识,难道我们走向社会要天天穿校服吗?

外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学生当然应该有校服,但是不可能每天都穿。校服只有在关键场合才能穿。 因此,当中国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经常会不知道自己该穿什么?或者压根儿就不在意穿什么?

然而当自己不在意自己穿什么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自己不在意,不代表别人也不在意。你自己的穿着打扮不整会给人一种很不好的第一印象,我身边的美国学生几乎每天都穿不一样的衣服来,从而能够获得对时尚的审美意识。

这是一个小孩儿原封不动的话,我觉得这一点他给我发过来之后,令我很震惊,就是我没有考虑到,或者说我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每天穿校服是对他审美意识的扼杀。

06

师生之间关系化

一个来自九年级的小孩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必须要尊重老师、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管理。否则就给予处分(我觉得他这说点也有点过分,呵呵),证明了学校权威性是比较强的。

这个孩子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其实这也有优点,就是让我们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孝顺。缺点就是会让学生缺乏质疑,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这种心理。长时间下去的话就会磨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而变得胆小,他还说外国人常常评价他们那几个中国人内向胆小,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和他们进行交流。其实呢,他自己说他们内心是有声音的,他们也想彻底的进行表达。但是长时间在国内的这种不举手不发言,他就不太敢说话了!

现在他感觉,美国的老师待人很热情、每天都是微笑着,有活动都是一起参加,上周的化妆日,他还看到学生往老师的脸上抹蛋糕!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谈了中西教育,这只是一种可视可感的现象,我时常会想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西教育异同的原因

“我认为,东西方教育最根本的差距是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而导致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急需快速发展崛起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教育也是以快速培养技术型人员为目标。而对于技术性人员,并不需要过高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反过来则需要过硬的技术,勤奋严谨的态度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从客观来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度,是远远小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度的。所以西方的教育,完全可以用“慢工出细活”来形容。因为老师不需要担心讲不完课,所以就会有更多时间来关注学生们的情况。同学们也不需要从小学开始就与同龄人竞争,自然就会有更多机会来了解自己与整个世界”

以上的这两段,我是原封不动引用一个九年级男孩儿的。这个男孩七年级之前在中国上学,八年、九年级在美国,截至目前他大部分教育还是在中国完成的,这就证明我们的中国教育还是没有完全扼杀掉他思维的深度。

现在呢,我们在综合来看孩子出国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或者什么时候出去,还是不出去。我觉得所有的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都要沉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人生定位点在哪儿?”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之后,我觉得。以上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还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比哈佛文凭还重要的八大核心能力”。

1.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想法的能力;

2.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3.挣脱羊群效应不人云亦云的能力;

4.快速恢复的能力;

5.学会放手的能力;

6.讲故事的能力;

7.“与众不同”的能力;

8.自律的能力。

这八大核心能力当中,我首先来说第一个: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想法的能力。

为什么这个群里面不单纯是高中要出去读书的家长,还有我原来的同事,我同事的小孩,我现在就想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从小孩出生之后是否竭尽全力的给他创设一种环境,让她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己独特的想法?

第二个就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这一点我觉得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和别人相处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大家都会知道:人生长河走过来,尤其是在学习这条路上,只有能够忍受住孤独和寂寞的人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我们用很多的时间陪养孩子如何和别人相处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不能够和自己相处,不具备忍受孤独和寂寞的能力,我们去求要她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过分的提高、以及考上哈佛和耶鲁,这是不是就有一点南辕北辙?

第三个呢就是摆脱羊群效应,不人云亦云。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小孩尤其是到十六岁的小孩儿,从众心理最严重,所以初中生最难教。原因就是班里有一股风气的话,其他人都会从众,这就是人云亦云,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培养我们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能够摆脱这种羊群效应。

在这里,我再引申和大家讨论:有的人问,我的孩子能不能去上国外去读书啊,因为我的小孩不会做饭呀,还不会洗衣服呢,想玩电脑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别人出去玩儿他就得跟着出去玩儿。现在想一想这是不是前期对小孩的独立性培养、自制力的培养,还是不到位。如果不到位的话,当你把他扔到外面去,正好又赶上从众心理最强的这种心理年龄段,别人去玩桥牌他一定跟别人去。打游戏他肯定也落不下,甚至别人去吸毒那肯定跟着呀。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出去到底适不适合?所以,我们说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去上学。这可真叫因材施教,只有爸爸妈妈最了解你自己的孩子。

第四个就是快速恢复的能力。昨天我还和我的同事见面,同事跟我说,哎呀最近都要期末考试了,压力特别大,该复习的内容特别多,结果学校还总搞活动。几乎学生一搞完活动心就踏实不下来,特别的浮躁,学什么都学不会。

那这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孩子缺乏快速恢复到原态的能力。他现在在这儿做数学题,外边有了一个活动,他可以立马投入参加。当他回到这个教室的时候,就应该有一种快速恢复到做数学题的这种情境来的能力。不然的话,他坐在这儿仍然是抓心挠肺的状态,心不在焉,学习效果必须大打折扣呀。

这里边谈到八大核心能力当中还有个学会放手能力。实际上,这是不是我国的名言呀——有舍才有得。放弃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我们要求孩子要学会放手能力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小孩儿放出去读书?懂得什么时间是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翱翔的时候了?

今天这个群的成立,我的确是要感谢咱们这个群里面的某位家长某一时间,突然问的这么一个问题。我也特别感谢所有到这个群里来的老师、家长以及我的同事还我的学生,我也能够在这样一个场合有机会和大家说说我的想法。我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现在又回到学校去做了学生。所以我经常会从几个角度去审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发现,我还是要比较信奉十几年前就比较坚信的理念:培养真正自自由的人,尤其是内心真正自由的人,让他能自觉自主地挖掘他个人的使命与方向。

一个人永远在路上,且行且学且思……

来源:we教育,文:李浩英,曾任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教师,教龄长达20余年,后举家迁往美国波士顿,曾任美国学校中文教师,同时就读于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


赞1
收藏12
7年前
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的不足查缺补漏,以利于今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应该是考试的目的
7年前
我觉得如果打算让孩子在国外读大学就最好高中出去!
7年前
仔仔细细读完了,并收藏了。很细致,有借鉴。可以针对自家情况来扬长补短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
网站地图